-
英國科學家團隊報告一項神經科學最新成果——一種自行車頭盔改造的穿戴式腦掃描系統。該設備可以讓兒童的腦掃描更簡單、更可靠,促進對整個生命周期的腦發育研究。相關研究5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
-
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日宣布,該校周光宏教授團隊生產出我國第一塊肌肉干細胞培養肉。他們使用第六代豬肌肉干細胞,經過20天的培養,得到重達5克的培養肉。
-
秸稈還田利用是一種生態環保的秸稈處理方式,但存在一系列技術難題。中科院研究人員歷時5年培育出一種脆稈水稻品種“科輻粳7號”,今年以來試種顯示其秸稈易粉碎、降解,不僅可還田還可作為牛羊飼料,同時稻米產量和品質不受影響,該品種日前通過了專家組審定。
-
目前,用于計算機處理器的硅集成電路正接近單個芯片上晶體管的最大可行密度,至少在二維陣列中是這樣。摩爾定律看似已難以維持。美國密歇根大學一研究團隊卻另辟蹊徑,將晶體管陣列帶入三維空間,在最先進的硅芯片上直接堆疊第二層晶體管。
-
在不久前舉行的2019北京馬拉松賽上,賽事組委會配備了50臺自動體外除顫器(AED),以供參賽跑者的急救之需——近年來,AED已成為各地馬拉松比賽中的“標配”。這一“救命神器”屢顯神威,挽救了多名心臟驟停跑者的生命。
-
如果我們食用的糧食、肉類、油脂,不需要土地種植和畜牧養殖,就可以擺脫靠天吃飯和土地資源緊張的命運;如果我們使用的汽油、制造各種化工產品的原料,不需要石油、天然氣等碳基能源,就不會再擔心能源枯竭和環境污染的問題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科技冬奧”重點專項項目“冬奧會口岸快速通關智能監管技術及裝備”19日啟動。專項將自主研發智能審圖技術及裝備、口岸傳染病快速篩查技術及裝備等15套現代化智能設備,有望在冬奧會期間投入北京海關口岸使用。
-
美國科學家研制出一款緊湊型、在室溫下工作、能廣泛調諧的太赫茲激光器,是迄今性能最優異的太赫茲激光器,有望在高帶寬通信、超高分辨率成像、射電天文學等領域“大顯身手”。
-
一股超高壓水射流噴出,細如針刀,“鉆”入混凝土。剎那間,堅硬的混凝土像做了一個微創手術,被一層層剝離,露出里面的鋼筋。整個過程中,鋼筋結構無傷害,無劇烈振動,也無粉塵。
-
過去提到“機器換人”,人們往往會想到流水線、機械臂等大型工廠里的自動化設備,如今農業領域也出現了“機器換人”的現象。
-
《西游記》中孫悟空“72變”化身小蟲,鉆到妖怪肚子里大顯身手的故事,表現了古人對于微觀世界的大膽創想。近日,天津大學精儀學院黃顯教授團隊成功研發全球首個液態全柔性智能機器人,能“72變”的“血管醫生”讓神話成為現實。
-
美國和瑞士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光學開關,讓光能在20億分之一秒內在芯片間移動,這一速度遠超其他類似設備。研究人員稱,這款緊湊型開關是首個能在足夠低電壓下運行的開關,因此可被集成到硅芯片上,并以極低信號損失改變光的方向,有望在量子計算機等領域“大顯身手”。
-
近日,我國自主研發的圖邁TM腔鏡手術機器人在上海完成了機器人輔助腹腔鏡下前列腺癌根治術(簡稱“RALRP”)。這是首例由國產腔鏡機器人完成的RALRP手術,實現了我國高難度泌尿外科手術腔鏡機器人的突破。
-
近幾年,我國汽車產業一方面遭遇產量徘徊不前,另一方面面臨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為標準的大變革,該如何應對?近日在江蘇張家港舉行的第六屆中國汽車技術轉移大會上,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院長成波認為,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首先要解決創新問題,但是技術轉移還面臨三道坎。
-
舉世矚目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開通已經一個多月,運行順暢。大興機場建設應用了當今諸多最先進的技術,據專家介紹,其中跑道和停機坪等工程應用了交通運輸部立項研究的“重載水泥混凝土鋪面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成果,降低了建設成本、提高了使用品質。